皇明经世文编 明 陈子龙等选辑
http://club.xilu.com/wave99/replyview-950484-83201.html
《皇明經世文編》 (001~023)/五百八卷 (明)陳子龍等 選輯
卷一 宋學士文集一(頌 表 敘)
卷二 宋學士文集二(議 記 銘 題跋)
卷三 劉誠意文集(頌 序 跋)
卷四 王忠文公集(序 記 詔誥 議 疏)
卷五 宋文恪集(碑記) 貝清江集(序)
卷六 蘇平仲文集(制)
卷七 朱學士集(序) 桂正字集(疏)
卷八 葉居升奏疏(疏)
卷九 方正學文集(頌 銘 書 序 記)
卷十 金川玉屑集(策 書 序 記)
卷十一 解學士文集(封事 頌 序)
卷十二 王翰林奏疏(疏)
卷十三 榮國恭靖公集(頌 書) 定興忠烈王集(檄 露布)
卷十四 蹇忠定公疏(疏) 夏忠靖公集(頌 疏)
卷十五 楊文貞公文集一(勑 疏 頌)
卷十六 楊文貞公文集二(序 記 題後 碑)
卷十七 楊文敏公文集(頌 記 序 雜著)
卷十八 金文靖集(贊 頌 序 襍著)
卷十九 胡祭酒集(序) 胡忠安奏疏(疏)
卷二十 黃忠宣文集(書 序)
卷二十一 鄒庶子奏疏(疏) 李忠文奏疏(疏)
卷二十二 王忠肅公奏疏(疏) 周文襄公集(疏)
卷二十三 張中丞奏疏(疏) 劉黃門奏疏(疏)
卷二十四 孫司馬奏議(疏)
卷二十五 周學士奏疏(疏) 吳學士奏疏(疏)
卷二十六 王抑庵集(記)
卷二十七 楊文定公奏疏(奏) 陳芳洲文集(詔 敕諭 疏)
卷二十八 王靖遠忠毅侯奏疏(疏)
卷二十九 范司訓奏疏(疏)
卷三十 陳文定公澹然全書(序 記)
卷三十一 劉忠愍公奏疏(疏)
卷三十二 薛文清公集(序) 岳文毅公集(議 序)
卷三十三 于忠肅公文集一(疏)
卷三十四 于忠肅公文集二(疏)
卷三十五 朱簡齋先生奏議(疏)
卷三十六 李文達文集(疏 碑記)
卷三十七 徐武功文集(疏 碑畧)
卷三十八 商文毅公文集(疏 序 記)
卷三十九 王端毅公文集(狀)
卷四十 楊大司農奏疏(疏)
卷四十一 馬恭襄奏疏(奏疏) 李中丞奏疏(奏疏)
卷四十二 白恭敏奏疏(疏)
卷四十三 王莊毅公奏疏(疏) 李襄敏公奏疏(疏)
卷四十四 周文安公集(疏) 耿文恪公集(疏)
卷四十五 林莊敏奏疏(疏)
卷四十六 項襄毅公集(疏 記)
卷四十七 章恭毅美疏(疏) 鍾恭愍公疏(疏)
卷四十八 彭文憲奏疏(疏) 劉文安公奏疏(疏)
卷四十九 王張二公奏疏(疏(王崇之) 疏(張海))
卷五十 張方洲集(疏 書 疏 碑)
卷五十一 劉文和集(疏 記)
卷五十二 劉文靖公奏疏一(奏疏)
卷五十三 劉文靖公奏疏二(疏)
卷五十四 李西涯文集(狀 序 記 疏)
卷五十五 韓襄毅集(記 序 疏)
卷五十六 姚文敏公集(疏)
卷五十七 郭定襄忠武侯奏疏(疏) 楊頴國武襄公奏疏(疏)
卷五十八 戈中丞奏疏(疏)
卷五十九 葉文莊公奏疏一(疏)
卷六十 葉文莊公奏疏二(疏)
卷六十一 余肅敏公文集(議)
卷六十二 馬端肅公奏疏一(疏)
卷六十三 馬端肅公奏疏二(疏)
卷六十四 馬端肅公奏疏三(疏)
卷六十五 徐文靖公奏疏(疏)
卷六十六 楊文懿公奏疏(疏)
卷六十七 椒丘文集(疏 書 記)
卷六十八 秦襄毅公奏疏(疏) 許襄毅公奏疏(疏)
卷六十九 王威寧文集(疏)
卷七十 徐中丞奏疏(奏疏)
卷七十一 丘文莊公文集一(疏 議)
卷七十二 丘文莊公文集二(議)
卷七十三 丘文莊公集三(議)
卷七十四 丘文莊公文集四(議)
卷七十五 丘文莊公集五(議)
卷七十六 丘文莊公奏疏(疏)
卷七十七 青谿漫藁一(疏)
卷七十八 青谿漫藁二(疏 書)
卷七十九 劉忠宣集(疏)
卷八十 白康敏公奏疏(疏) 彭惠安公奏疏(疏)
卷八十一 徐司空奏議(疏)
卷八十二 徐司空巡撫河南奏議(疏)
卷八十三 楊文恪公集(書 記) 鄒庶常奏疏(疏)
卷八十四 羅文毅公集(疏 書)
卷八十五 韓忠定公奏疏(疏)
卷八十六 林貞肅公集一(疏)
卷八十七 林貞肅公集二(疏)
卷八十八 林貞肅公集三(疏 序)
卷八十九 屠康僖公集(疏 記)
卷九十 李□□奏疏(疏) 董□□奏疏(論)
卷九十一 程篁墩文集(集)
卷九十二 楊中丞奏疏(疏)
卷九十三 原襄敏公奏疏(疏)
卷九十四 王莊簡奏疏(疏)
卷九十五 章楓山文集(疏 書 記)
卷九十六 儲文懿公文集(疏 書)
卷九十七 謝文正集(疏) 費文憲公集(疏 書)
卷九十八 喬莊簡公文集(疏)
卷九十九 彭襄毅奏疏(疏) 王康毅奏疏(疏)
卷一百 李康惠奏疏(疏)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
方禹脩先生 陳眉公先生評定
華亭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徐孚遠闇公 周立勳勒卣選輯
宋學士文集一(頌 表 敘)
宋濂
◆頌
平江漢頌
鳳陽府新鑄大鍾頌
○平江漢頌 【平陳友諒】
天命 皇上為億兆生民主。文法甚簡老旌麾所向。悉臣悉庭。初以一旅之師。興濠泗間。遂撫淮南。平江東。攻浙東西下之。版圖所入。方數千里。定都江左。發政施仁。戴白之叟。垂髫之童。??亟泳至化。皡皡熙熙。如承平時。于時陳友諒據有江漢之地。僣居大號。賊殺其主。飭修蒙衝。虐驅烝黎。如蹈水火。不自度力。又集蜂蟻之眾。直窺豫章。三月不解。 皇赫斯怒、乃召群臣于庭而告之曰、陳虜不道、敢屢予侮、昔者蕩搖我邊方、侵軼我姑孰、伺偵我金陵、賴爾一二臣隣之力、攻而敗之、予亦親覆其穴巢、中宵竄走、假息武昌、予不忍追殲之、冀其悔禍以自逭於天刑、癸卯之夏、乃復圍我豫章、是其凶德無厭、自取殄滅、此天亡之時、天之明威、予不敢不順、唯爾熊羆之、不二心之士、尚弼予以成厥功群臣曰都、於是右丞臣達、參知政事臣遇春、帳前親兵指揮使臣國勝、同知樞密院事臣永忠、臣通海、備厥戎器。簡厥師徒以俟。七月癸酉、 上躬擐甲冑、禡纛龍江、帥樓船數百。蔽江而上。陳虜大讋。解圍而逃。丁亥、與我師遇鄱陽湖之康郎山。戊子 上分舟師為十二屯。命達遇春永忠突入虜陣。呼聲動天地。矢鋒雨集。砲聲雷鍧。波濤起立。飛火照耀。百里之內。水色盡赤。焚溺死者動一二萬。流屍如蟻。滿□無際。巳丑、焚偽平章舟。刈戮餘二千。辛卯復酣戰。虜將張定邊素梟猛。 上親禦之。將士皆死戰。歷一二時。遇春等左右夾擊。殺士卒無算。張中矢百餘而退。潛保小山。不敢吐氣。我師亦據湖口。扼彼喉衿。列柵南北江岸。置火筏中流。水陸嚴戒。以候其發。八月、虜食盡。遣舟五百艘掠糧都昌。又為我大將所獲、壬戍虜計窮冐死突出。將上趨九江。 上命諸將一時俱合。其大戰如戊子自辰達酉。督戰益急。友諒中飛矢斃于舟中。癸亥降其眾五萬。 上命釋之不戮一人凱歌而旋。舳艫相御。旌旗翻不疾不徐委蛇而來。舖揚雅飭萬姓歡迎。俯伏道左山川草木皆有喜色告廟飲至、行賞論功、賜遇春田若干、永忠田若干、其餘將士賚金繒有差、以此二事為比使實既稱更見謙約臣稽在昔曹操治水軍八十萬來攻孫權。而周瑜黃?敗之於赤壁苻堅發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以侵晉。而謝玄謝石敗之於淝水。然赤壁不過一焚而走。淝水亦不過軍亂而奔初未嘗大戰也而史臣且書之。以為千古美談。矧今湖口之捷血戰累日。天地為之晦冥、日月為之無光山河為之震盪、其神功駿烈。炳耀鏗鍧。與天無極。較之二國。未足多讓、而歌咏不作。非甚闕典歟。臣謹備著其事撰為詞頌一通、以流鴻續於無窮、以俟太史氏之采錄云、其詞曰、 天眷有德、實為哲皇、肆其神?、以靖寇攘、義旄東指罔敢弗恭、風烈虎嘯、雲游龍驤、長淮既歸。江左攸屬。浙之東西。樹侯置牧。乃建國家。以奠南服。以懷中原。以控西蜀。蠢爾小醜。敢讐大邦。集其兇頑。蜂蝟斧螗。輕涉我疆以跳以踉亦既剪刈。僵骸覆江。洊齊六軍。直傾其穴。釋而勿誅。俾自懲制。闔胡不然。復豕而咥。翹其蟲臂。當吾車轍。 皇明震怒、歷告在廷、是决不悛、命將往征、爾選舟師、爾整甲兵、漕爾糗糧、各???爾誠、搖光在中。夷則之月。禡牙江濱。 皇秉巨金?戊。以誓以戒。以速其發。紀律精明。飆火奮激。旟旐揚揚。艂艭將將。矛戈洸洸。鎧冑明明。載怒載厲載飛載颺。雄威所吞。巳無荊湘。既與虜逢。大呼衝擊。藥騰藜駁。星流火戟。虐燄電奔。巨轟雷劈。殺氣冥蒙。不辨咫尺。矢鋒所貫。什伍聯聯。縱橫交紐。命隕弗顛。欑桅湊颿。筍束蝟編。流尸塞川。舟行弗前。虜魄既裭。扶創而逸。聚于湖奧。僅存喘息。我方植柵。江之南北。火筏在流。掩蔽如翼。越歷四旬飛走途窮將冐萬死。以絕其衝。我師見之。千艣如龍似兔走而鷹之從酣戰六時。由辰達酉。僕姑一發。殪此酋首。貫睛及顱。仆若枯柳大憝既除。餘不能醜。??虎相告言。我誠不振我革我頑。我歸至仁。誰謂培塿。可高嶙峋。舟拜稽首、來降來臣、 皇曰俞哉、汝俘予受、宥汝弗劉、予汝父母汝凍予衣、汝饑予哺、昔何昏迷、今始撤蔀、奏凱而旋、騎吹欝搖。形干樂歌。節以鐲鐃。飲至于廟。頒賞干朝。帛堆其家肉登其庖都人聚觀。舉手加額。或嘆或謠。有聲嘖嘖。干戈相尋。匪一朝夕。自今昇平。可坐而筴。俱擬平淮西碑惟 皇神武。動則克之。群策盡屈四方式之。惟皇寬慈。降則釋之。義聲動盪。疇能敵之。惟 皇明斷。遇事即决。洞見千里。不隔一髮。所以四征成此駿烈。小大畢朝。孰敢肆孽。在昔赤壁。泊乎合淝。事以幸集尚傳策書。況茲之功。俊偉赫熹。揆古無讓。可無咏詩臣雖微賤、文字是職、對揚 皇休、并獻臣臆、三代以還、用仁興國、 皇宜遵行、永作民極、
○鳳陽府新鑄大鍾頌 【鳳陽新鐘】
皇帝既正大統、建都江表、德綏威讋、萬邦咸臣、用群臣奏臨濠為龍飛之地、賜名曰鳳陽、南北民大和會百族錯居動十萬數。然而物大而盛不假器齊一之無以嚴昏旦之禁。乃詔江陰侯吳良監鑄大鍾。以定眾志。以俾治化。侯之受 詔、遣使者至富春山中、徵金工何成、諭以 天子明命、即日帥其屬十六人以從。相地鳳陽城東三里。搏泥成範。詞意古奧畫其銑角衝之度。侈弇為良。篆帶以方。候其燥剛。始穿一十又三。鍊青赤銅六萬五千斤。筮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巳巳蒞事、厥明、侯具法服、以牛一羊一豕一祝告先冶之神。禮既成。?籥咸興。鼓動風氣炎光赫曦。上貫霄漢。模畫質勁非常手筆鋒液既澄氣憤雲洩循竇而入。肅肅有聲。陽施陰凝勁質斯具。越二日辛未、乃發、復取牲血塗其釁隙。以厭除不祥。鍾高十六尺有五寸。厚六寸。徑十尺有五寸圍三十四尺有奇。混融其輪圓。煒燁其容輝。信技殫於人巧。妙奪於神功者也。於是營構層臺。副以簨簴聚千夫之力。鉅絙而登之。一杵之撞隱隱闐闐。雷旋電奔。震撼太虗。遐邇聞者。靡不聳愕。會濂滬從 青宮幸鳳陽。親觀盛美。侯遂請濂為之頌、濂聞先王之世。論序有本金部有七。黃鍾乃樂之所自出。而景鍾又為黃鍾之本。所謂景鍾大鍾也其受至於九斛而止律呂由是而應。陰陽由是而均。夫豈細故也哉。秦漢以來。寖失故法。小鍾或數尺大鍾或容千石皆不本於律度今我熙朝稽古右文。定於中制。宣導天地。孚洽神人。中和所致。嘉瑞畢協。增拓化原。亦於是乎有賴。非特嚴昏旦之禁而巳。濂待罪國史、以文辭為職業、義當發揚蹈厲、以鳴 國家之盛侯之有請不敢固辭、頌曰 維天穆清。鼓之雷霆適昭天聲。百物以生。維 帝濬哲。法天之烈。大鏞斯揭、元氣噴洩。睠于濠梁。真龍飛翔乘陰御陽洗濯八荒。神物攸起。是為帝里。從者如雨於焉萃止。物大而豐。往來憧憧。節之以鏞。罔敢弗恭乃飭鳧氏。乃具爐錘。乃烹乃鬻。化金為水。赤氣夜明如日之升流亟而頳。入竇有聲。彬彬斐斐。功同神鬼。不鉏不鋙。輪圓順軌既啟其型。敢愛斯牲。塗釁禮成。熒光如星。千夫齊力。臺構懸植。交扛孔奭載考載擊。宅兮囷囷。觸兮賁賁。摩乾盪坤。以警昕昏。發攄靈氣。昭融品彙。物無疵癘年穀攸遂。博碩而龐。聲與正通拓美集祥。熏于家邦。惟 皇建極。福之敷錫制器有赫。式和民則。稽樂之原。鍾實為先。律呂以宣、功垂不刊。小臣作頌。有美無諷爰咨于眾。是傳是誦。
◆表
進大明律表
進元史表
○進 大明律表 【大明律】
名雖曰表不作門六俳体
臣聞天生烝民、不能無欲、欲動情勝、詭偽日滋、強暴縱其侵陵、柔懦無以自立、故聖人者出。因時制治。設刑憲以為之防。欲使惡者知懼而善者獲寧。傳所謂獄者萬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養育群生者也。譬諸禾黍。必刈稂莠而後苗始茂方於白粲。必去沙礫而後食可飡。苟梗化敗俗之徒不有以誅之。雖堯舜不能以為治。夫自軒轅以來。代有刑官。而五刑之法漸著。其詳弗可復知。逮魏文侯師于李悝。始采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漢蕭何加以三篇。通號九章。曹魏劉劭又衍漢律為十八篇。晉賈充又參魏律為二十篇。唐長孫無忌等又取漢魏晉三家擇可行者定為十二篇。大槩皆以九章為宗歷代之律。總論至唐而上法意簡嚴至於唐亦可謂集厥大成矣洪惟○皇帝陛下、受億兆君師之命、登大寶位、保乂臣民孳孳弗怠、其訓廸群臣。諄復數千言唯恐其有犯。慈愛仁厚之意。每見于言外。是大舜惟刑之恤之義也。矜憫愚民無知陷于罪戾。法司奉讞。輒惻然弗寧。多所寬宥。是神禹見辜而泣之心也懲墨吏不得不用峻法此致治之本唯貪墨之吏承踵元弊不異白粲中之沙礫禾黍中之稂莠也乃不得巳。假峻法以繩之。是以臨 御以來屢詔大臣更定新律至五六而弗倦者凡欲生斯民也。今又特 敕刑部尚書劉惟謙、重會眾律、以協厥中、而近代比例之繁姦吏可資為出入者咸痛革之每一篇成。輒繕書上 奏揭於西廡之壁 親御翰墨。為之裁定。由是仰見 陛下仁民愛物之心。與虞夏帝王同一哀矜也。易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言獄不可不謹也。書曰刑期于無刑、言辟以止辟。而民自不敢犯也。 陛下聖慮淵深上稽天理、下揆人情、成此百代之準繩。實有易書之奧旨行見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凡日月所照。霜露所墜。有血氣者。莫不上承神化。改過遷善。而悉臻雍熙之治矣。何其盛哉臣惟謙以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詔明年二月書成應前至唐集成意篇目一準之於唐曰名例。曰衛禁曰職制。曰戶婚。曰廄庫。曰擅興曰賊盜。曰鬪訟。曰詐偽。曰雜律。曰捕亡。曰斷獄。采用巳頒舊律二百八十八條。續律百二十八條。舊今改律三十六條。因事制律三十一條。掇唐律以補遺一百二十三條。合六百有六。分為三十卷其間或損或益。或仍其舊。務合重輕之宜云。謹俯伏 闕廷、投進奉表以 聞、臣等誠惶誠懼稽首頓首謹言、洪武七年 月 日具官臣 等上表、
○進元史表 【元史】
伏以紀一代以為書、史法相沿於遷固、考前王之成憲、周家有監於夏殷、?因巳往之廢興、堪作將來之法戒、惟元氏之有國、本朔漠以造家、用兵戈以爭強并部落者十世。逐水草以為食。擅雄長於一隅。逮至成吉思之時。大會斡難河之上。始尊位號、漸定教條既近取于乃蠻、復遠攻於回紇、渡黃河以蹴西夏、踰居庸以瞰中原、 繼之而金源為墟。世祖承之而宋籙遂訖。立經陳紀。用夏變夷、肆宏遠之規模、成混一之基業、爰及成仁之主、見稱願治之君、唯祖訓之式遵、思孫謀之是遺、自茲而降、聿號隆平、豐亨豫大之言、鼓倡於天曆之世、離析渙奔之禍馴致於至正之朝、嬖幸蠱惑于中、權姦蒙蔽于外、漢罔秪因於疏闊周綱此自古亂階豈獨元人哉遽至于陵遲、風憲皆為不捕之猫將士盡成反噬之犬由是群雄角逐、九域?分、風波徒沸于重溟、海岳竟歸於真主中謝欽惟 皇帝陛下、奉天承運、濟世安民、建萬世之丕圖、紹百王之 正統 大明出而爝火息、率土生輝、迅雷鳴而眾響微、鴻音斯播、載念盛衰之此?盛德過越百王處故即推忠厚之仁僉言實既亡而名亦隨亡獨謂國可滅而史不當滅特詔遺逸之士。欲求議論之公。文詞勿至於艱深。事迹務令於明白。苟善惡瞭然在目。庶勸懲有益於人。此皆 天語之丁寧。愈見 聖心之廣大。於是命翰林學士臣宋濂待制臣王禕儒士臣汪克寬、臣胡翰、臣宋禧、臣陶凱、臣陳基、臣趙壎、臣曾魯、臣趙汸、臣張文海、臣徐尊生、臣黃箎、臣傅恕、臣王錡、臣傅著、臣謝徽、臣高啟、分科脩纂、故上自太祖。下迄寧宗。靡不網羅。嚴加搜采。恐玩時而愒日。每繼晷以焚膏指點實事故於五六月之間成此十三朝之史况往牒舛訛之巳甚。而它書參考之無憑。雖竭忠勤。難迯疏漏。若自正統巳後。則其載籍無存。巳遣使而?求。俟續編而濂自愧其才識之有限、弗稱三長、兼以紀述之未周、殊無寸補、臣濂忝司鈞軸、幸覩成書、信傳信而疑傳疑。僅克編摩于歲月。筆則筆而削則削。敢言褒貶於春秋。仰塵乙夜之觀。期作千秋之鑑。所撰元史紀三十八卷、志五十二卷、表六卷、傳六十二卷、目錄二卷、通計一百三十萬六千五百餘字、謹繕寫成百二十冊、隨表上進以聞、
◆敘
大明日曆敘
洪武正韻序
郊禋慶成詩序
應制冬日詩序
庚戍京畿鄉闈紀錄序
○大明日曆敘 【大明日曆】
此紀開國之跡加昔人所作創業啟居註者是也
洪武七、歲在甲寅、夏五月朔日新修 大明日曆成粵從 皇上興臨濠。踐 天位。以至六年癸丑冬十又二月。凡戒飭之諄複。征伐之次第。禮樂之沿革。刑政之設施。?臣之功過。四夷之朝貢。莫不具載。合一百卷。藏諸金匱。副在秘書。甲寅以後。則歲再修而續藏焉。嗚呼惟天立辟。惟辟奉天。其能混合三光五嶽之氣者。?可數也。然挺生於南服。而致一統華夷之盛。此事寔古來未有自天開地闢以來惟 皇上為然其功高萬古一也元季驛騷奮起於民間。以圖自全。聖諭所載往往云然初無黃屋左纛之念繼憫生民塗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輯之較之於古。如漢高帝其得國之正二也平生用兵。百戰百勝。未嘗摧衄以至繼天出治。經綸大經。皆由一心運量。文臣武將。不過仰受成算而巳。其獨稟全智三也欽畏天地。一動一靜。森若神明在上。及至郊祀存於心目。有赫其臨。甚至不敢仰視。惠鮮小民。復恐一夫不獲其所。貪墨吏及豪黠之徒。有加害者。必威之以刑其敬天勤民四也 后妃居中。不預一髮之政。外戚亦循理畏法。無敢侍寵以病民。寺人之徒。惟給事掃除之役。此皆古昔所深患。今絕無之。其家法之嚴五也兵戎國之大權。悉歸之於 朝廷。有事征伐。則 詔大帥佩將印領之。暨旋則上章綬歸士卒。單身還第其兵政有統六也嗚呼 帝力難名。度越前聖。不可以一二識也。六事實堪度越千古今日曆所書。籌?之運。功業之著。規摹之宏遠其本?原於此矣然而史書甚重。古稱直筆不溢美。不隱惡。務合乎天理人心之公。無其事而曲書之者固非也。有其事而失書者尤非也。況 英明之主不世出而記注之官遷易不常無以究夫 聖德之高深臣同暨濂幸獲日侍 燕閑。十有餘年。知之深。故察之精。察之精。則其書也頗謂得其實而無愧。茲因日曆成書謹揭其大要於首簡。使他日修實錄者有所採掇。庶幾傳信於千萬世也。其總裁官翰林學士承 旨嘉議大夫知 制誥兼修 國史兼吏部尚書臣詹同、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知 制誥同修 國史兼太子贊善大夫臣宋濂、催纂官翰林侍講學士嘉議大夫知 制誥同修 國史臣樂韶鳳、纂修官禮部員外郎臣吳伯宗、翰林編修臣朱右臣趙壎、臣朱廉、儒學教授臣徐一夔臣孫作、布衣臣徐尊生、其讐校謄則臣伯宗、臣濂、及鄉貢進士臣黃昶、國子生臣陳孟暘、開局於六年九月四日。歷二百六十有五日。始訖事云。臣濂謹序。
○洪武正韻序 【正韻】
聖祖最重此書亦定制革俗之一也
人之生也則有聲、聲出而七音具焉、所謂七音者、牙舌脣齒喉及舌齒各半是也。智者察知之、分其清濁之倫、定為角徵宮商羽、以至於半商半徵、而天下之音盡在是矣。然則音者。其韻書之權輿乎。夫單出為聲。成文為音。音則自然協和。不假勉強而後成虞廷之賡歌。康衢、之民謠。姑未暇論。至如國風雅頌四詩。以位言之。則上自王公。下逮小夫賤隸。莫不有作。以人言之。其所居有南北東西之殊故所發有剽疾重遲之異。四方之音。萬有不同。孔子刪詩。皆堪被之絃歌者取其音之協也音之協。其自然之謂乎。不特此也。楚漢以來離騷之辭。郊祀安世之歌。以及於魏晉諸作。曷嘗拘於一律。亦不過協比其音而已。自梁之沈約、拘以四聲八病、始分為平上去入、號曰類譜、大抵多吳音也。及唐以詩賦設科。益嚴聲律之禁。因禮部之掌貢舉。易名曰禮部韻?。遂至毫髮弗敢違背。雖中經二三大儒。且謂承襲之久。不欲變更。縱有患其不通者。以不出於朝。學者亦未能盡信。唯武夷吳棫患之尤深。乃稽易詩書而下逮於近世凡五十家。以為補韻。新安朱熹據其說以協三百篇之音。識者雖或信之。而韻之行世者猶自若也。嗚呼音韵之備。莫踰於四詩。詩乃孔子所刪。舍孔子弗之從。而唯區區沈約之是信。不幾於大惑歟。恭惟皇上、稽古右文、萬機之暇、親閱韻書、見其比類失倫、聲音乖舛、 召詞臣諭之曰韻學起於江左、殊失正音、有獨用當併為通用者、如東冬清青之類、亦有一韻當析為二韻者、如虞模麻遮之屬、如斯之類、不可枚舉、卿等當廣詢通音韻者重刊定之於是翰林侍講學士臣樂韶鳳、臣宋濂、侍制臣王僎、修撰臣李叔允、編修臣朱右、臣趙壎、臣朱廉、典簿臣瞿莊、臣鄒孟達、典籍臣孫??賁、臣荅祿與權、欽遵 明詔、研精覃思、壹以中原雅音為定。復恐拘于方言。無以達于上下。質正於左御史大夫臣汪廣洋、右御史大夫臣陳寧、御史中丞臣劉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臣陶凱、凡六謄藳始克成編、其音諧韻。協者併之否則析之。義同字同而兩見者合之。舊避宋諱而不收者補之。註釋則一依毛晃父子之舊。勒成一十六卷、計七十六韻、共若千萬言、書奏 賜名曰洪武正韻、?臣濂為之序、臣濂竊惟司馬光有云、備萬物之體用者莫過於字、包眾字之形聲者、莫過於韻、所謂三才之道。性命道德之奧。禮樂刑政之原。皆有繫於此。誠不可不慎也。古者之音唯取諧協。故無不相通。江左制韵之初。但知縱有四聲而不知衡有七音故經緯不交而失立韻之原。往往拘礙不相為用。宋之有司。雖嘗通併。僅稍異於類譜。君子患之。當之 聖人在上。車同軌而書同文。凡禮樂文物。咸遵往聖。赫然上繼唐虞之治。至於韻書。亦入 宸慮。下詔詞臣隨音刊正。以洗千古之陋習。猗歟盛哉。雖然旋音以七音為均。均言韵也。有能推十二律以合八十四調旋轉相交而大樂之和亦在是矣更見有關係所可愧者、臣濂等才識闇劣。無以上承 德音、受 命震愓罔知攸措、謹拜手稽首序于篇端、于以見 聖朝文治大興而音韵之 於古云、
○郊禋慶成詩序 【郊禋慶成】
聖祖每歲一郊祀此亦前王所不能及
皇帝自登大寶主百神。即有事于 昊天上帝。以 仁祖淳皇帝配神作主。于今五載。弗懈益恭。粵洪武壬子冬十一月辛酉日長至、復遘其時、前期丙辰 上御奉天殿集臣工于庭。告以誓命。戊午出宿齋宮。有司汜掃反土鄉為田燭。各戒具修。罔敢弗肅。及期行事。百辟卿士、後先駿奔、牲牷肥腯、圭幣溫緻。器用質雅。酒齊苾芬。樂舞具舉。升煙上聞。 皇心內外。質文兩盡。 上帝居歆。福祿攸降。既竣事。禮部尚書陶凱、工部尚書黃肅、工部侍郎牛諒、 晉府參軍熊鼎磨勘司令吳雲、兵部郎中劉崧、工部主事周子諒、秘書監丞陶誼、 晉府錄事張孟兼、 吳府錄事吳從善、咸謂 皇帝升中于天。文氣蒼老國之大典幸際熙明。與於執豆籩之列。不可無篇什以紀慶成。昭示萬世。遂以唐詩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為韻、各賦詩一章而屬濂序之、濂聞郊祀之禮、始於有虞氏、至周大備、秦漢以來、寖涉不經、且感於六天六帝之說。莫之適從。君國子民者亦罕能躬嚴祀事。往往遣大臣攝之。肆惟 皇上。壹據禮經。而洗千古之陋每歲親升泰壇昭事上帝。恪恭寅畏。有赫其臨。陰歛陽舒。降甘風雨。覃及寰宇。物無疵厲。行見鳳凰降而龜龍假矣。聲歌之發。茲非其時乎。引二詩通千論禮矣昔者周人之頌所謂昊天有成命者。郊祀天地也。思文者后稷配天也二詩辭氣奧密卒未易曉然非卜商之序揭其宏綱後世何自而明之?公之、優柔而雅馴、整肅而泰豫、足以美盛德形容、而告於神明、善言詩者、謂其有得周人之微旨、所可愧者濂非卜商之識、僣序作者之意、君子其謂斯何、雖然一代之成憲後王之所取法者。其大槩亦頗著見於間云。是歲十辭二月甲戌朔金華宋濂謹序、
○應制冬日詩序 【冬日應制】
洪武二年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上御外朝、遣中貴人召翰林學士臣濂、侍講學士臣素、侍讀學士臣同、直學士臣經、待制臣禕、起居注臣觀臣琳、序次雅贍列坐左右既而命大官進饌。賜黃封酒飲之。 上屢命盡觴。內官承 上旨。監勸甚力。臣濂數以弗勝盃酌固辭。 上笑曰卿但飲、雖醉無傷也、酒終。 上親御翰墨賦詩一章。復繫小序于首。命各以詩進。臣濂最先。臣禕次之。臣觀臣琳臣經臣同又次之。 上覽之大悅。臣素最後。詩以民瘼為言。 上曰、素終老成、其有軫念蒼生之意乎、於是各霑醉而退。明日臣素以遭逢 盛際。光膺 聖眷如此。不可無以示後來。乃集其詩為卷。而以題辭為屬。臣聞之、在唐中世。當夏日炎蒸。君臣相與賦詩不過以日長為可愛。凉生殿閣為足矜。後代多譏之惟我 皇上勵精圖治。其於冬日沍寒之際。形諸篇翰。固不忘於聽政。?臣賡歌。復以逸豫為戒。憂勤為勸。而弗敢後者。具故何哉文法高老?唐虞在上無小無大孰不精白一心以承明德况於文學法從之臣職在獻替者乎揆之於唐。初不可以同日而語也。臣濂不佞庸敢以是序諸篇端、 上所賦詩。別以金龍箋繕謄。其副尊閣於家。示不可褻也。
○庚戍京畿鄉闈紀錄序 【京畿鄉闈】
昊天有成命、 皇明受之、謂天下可以馬上得、不可以馬上治、於是大興文教、寵田?大四方、乃洪武三年夏五月、以科目選士、詔內外之官、胥此焉出、閱三月、畿甸之士、將集試於京府、禮部以聞、 皇帝御謹身殿召前御史中丞臣基、劉誠意為我明主司之首今治書侍御史臣裕伯、俾司去留之任、而以翰林侍讀學士臣同、弘文舘學士臣稼、起居注臣韶鳳、尚寶丞臣潛、國史臣濂佐其事、各賜幣帛而勞遣之、既受命、不敢宿於家、即相率詣試所、精白一心、以承 休德、先期一日、夜漏下十刻、始命題、至次日黎明給之、兵後學廢、不敢求備於人、其來試一百三十有三在選者過半焉人少而雋多如此既撤棘、僉謂遭逢盛際、文運方開、不可無紀述以示於後爰以諸執事及貢士之姓名、輯成小錄、而俾濂序之、濂惟天下弗靖者幾二十。干戈相尋。曾無寧日。今得以??亟濡文化。而囿于詩書禮樂之中者。果誰之賜歟。是知 帝德廣被。其大難名。不可以一言而盡也。棫樸之詩有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聖天子之造士。可謂至矣烝民之詩有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凡為士者。尚思盡瘁報國以無負于科目哉是為序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二
華亭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徐孚遠闇公 周立勳勒??冂??選輯
顧開雍偉南參閱
宋學士文集二(議 記 銘 題跋)
宋濂
◆議
治河議
○治河議 【治河】
本集云北係舊作?元時最留意治河也
比歲河决不治、上深憂之、既遣平章政事嵬名、御史中丞李某、禮部尚書泰不花、沈兩珪有邸及白馬以祀、又置行都水監專治河事、而績用未之著、乃下丞相會廷臣議、其言人人殊、濂則以為河源起自西北。去中國為甚遠。其勢湍悍難制。非多為之委以殺其流。未可以力勝也。何也、歷代尋河源至元時始知其處河源自吐蕃朵甘思西鄙方七八十里。有泉百餘泓。若天之列宿然。曰大敦腦兒。譯云星宿海也。自海之西。又匯為阿剌腦兒二澤。又東流為赤賓河。而赤里出之水。由西合忽闌之水從南會也。里木之水。復至自東南。於是其流漸大。曰脫可尼。譯云黃河也。河水東行。又岐為九派。曰 孫斡、 譯云九度也。水尚清淺可渡。又東約行五百里。始寖渾濁。而其流益大。朵甘思東北鄙有大山。四時皆積雪。曰亦耳麻不莫刺。又日騰乞里塔。譯曰昆侖也自九渡東行可三千里。乃至昆侖之南。又東流過濶即濶提二地。 哈刺別里。赤與納隣哈刺河合。又合乞兒馬出二水。乃折流轉西至昆侖北。既復折而東北流至貴德州。其地名必赤里。敘道里明晰自昆侖至此不啻三千里之遠又約行三百里至積石從積石上距星宿海?六千七百有餘里矣其來也既遠。其注也必怒。故神禹導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底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伾。大伾而下。釃為二渠。 載之高地。 洚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趨竭石入于渤海。然自禹之後無水患者七百七十餘年此無他河之流分而其勢自平也周定王時。河徙砱礫。始改其故道。九河之迹漸致湮塞。至漢文時决酸棗。東潰金隄。孝武時决瓠子。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汍郡十六。害及梁楚此無他河之流不分而其勢益橫也逮乎宣房之築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其後又疏為屯氏諸河。河且入于千乘間。德棣之河復播為八。而八十年又無水患矣。及成帝時屯氏河塞。又决于館陶。及東郡金隄泛濫袞豫。入平原千乘濟南。凡灌四郡三十二縣。由是而觀則河之分不分其利害昭然又可覩巳。自漢至唐。平决不常。難以悉議。至于宋時。河又南决、南渡之後。遂由彭城。合汴泗東南以入淮。而向之故道又失矣。夫以數千里湍悍難制之河而欲使一淮以疏其怒勢萬萬無此理也。方今河破金隄。輸曹鄆地幾千里。悉為巨浸。民生墊溺。比古為尤甚。莫若浚入舊淮河。使其水南流復於故道。然後導入新濟河。分其半水。使之北流以殺其力。則河之患可平矣。譬猶百人為一隊。則其力全。莫敢與爭鋒。若以百分而為十。則頓損。又以十各分為一。則全屈矣。治河之要。孰踰于此。然而開闢之初。洪水泛濫於天下。禹出而治之。水始由地中行耳。?財成天地之化、必資人功而後就、或者不知。遂以河决歸于天事。未易以人力強塞。此迂儒之曲說。最能僨事者也。濂竊憤之因備著河源以見河勢之深且遠不分其流。决不可治者如此。倘有以聞于上、則河之患、庶幾其有瘳乎、雖然此非濂一人之言也、天下之公言也、
◆記
觀心亭記
閱江樓記
渤泥入貢記
○觀心亭記 【觀心亭】
昊天純祐九有民。起手高卓全以所覆田?大我 大明皇帝。執符御曆。撥亂世而反之正。化行仁流。臻于泰寧。然猶孜孜夙夜敬厥德。奉若天道赫如上帝鑒臨。乃洪武十年冬十月丙午朔、復敕工曹造觀心之亭于宮城上。設甓為墉。塗以赭泥。中寘輔坐。前闢彤戶。越七日壬子落城。 上親幸焉。召臣濂語之曰、人心虗靈、乘氣機出入、操而存之為難、朕罔敢自暇自逸、譬魚之在井、雖未免乎跳躑、終不能度越範闈、况有事于天地廟社、尤用祗愓、致齋之日、必端居亭中、返視卻聽、上契冲漠、體道凝神、誠一弗二、庶幾將事之際、對越在天、洋洋乎臨其上、卿為朕記之、傳示來裔、咸知朕志俾弗懈虔、臣拜手稽首而颺言曰、書有之。惟天無親。克敬為親。民罔常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曰誠曰敬曰仁。皆中心所具。非由外鑠我也。此心若存。則動靜合道。建中保極之源。清而弗擾。庶績咸熙。否則天飛淵淪。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唯欲之從而罔克攸濟。治忽之幾。其始甚微。不可不慎也。欽惟 皇帝陛下、法天啟運。乹乹終日。不遑暇食敘大業簡盡十有五年大統斯集政平人和。休祥屢應。斯皆觀心之明驗。古先哲王相傳心法。所謂精一執中之訓亦不過此。 聖子神孫。必來取法。當有不言而喻者矣。雖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臣願陛下存神內居。常如亭中時。則心與天為一。祥刑敷政。壹出自天。衍億萬年無彊之休。亦永無彊之聞。不亦顯哉。臣不佞。既承 詔旨、輒稽古書而為之記、別有觀神亭。與斯亭東西對峙。其制同。其義亦無異云。
○閱江樓記 【閱江樓】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局便宏正逮我 皇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遊。亦可為天下後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遶其下 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遊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矣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凭闌遙矚。必攸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此叚規格猶沿宋骻而氣味自壯不墮衰颯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櫛風沐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下上。番舶接跡而來。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內外之所及也。四夷之遠。益思有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袵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感興。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巳哉。彼臨春結綺。非不華矣。齊雲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絃之淫響。藏燕趙之豔姬。一旋踵間。而感慨係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餘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應制體固應如此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 聖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耶。臣不敏、奉 旨撰記、故上推宵□?治之切者、勒諸貞珉、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而不陳、懼褻也、
○渤泥入貢記 【入貢】
濂承 旨禁林日、福建行省都事沈秩來謁曰洪武三年秋八月、秩與監察御史張敬之等奉 詔往諭渤泥國、冬十月由泉南入海、四年春三月乙酉朔達闍婆、又踰月始至其國、國王馬合謨沙、僻處海中、倨傲無人臣禮、秩令譯人通言曰 皇帝撫有四海、日月所照、霜露所隊、無不奉表稱臣、渤泥以彈丸之地乃欲抗 天威邪、王大悟、舉手加額曰、 皇帝為天下主、即吾之君父、安敢云抗、秩即折之曰、王既知君父之尊。為臣子者柰何不敬。亟撒王座而更設薌几寘 詔書其上。命王帥官屬列拜于庭。秩奉 詔立宣之。王俯伏以聽。成禮而退。明日王辭曰、近者蘇祿起兵來侵子女玉帛盡為所掠必俟三年後、國事稍紓、造舟入貢爾、秩曰 皇帝登大寶巳有年矣。四夷之國、東則日本高麗、南則交趾占城闍婆、西則吐蕃、北則蒙古諸部落、使者接踵于道、王即行巳晚。何謂三年。王曰、地瘠民貧、愧無奇珍以獻、故將遲遲爾、非有他也、秩曰 皇帝富有四海。使人善為辭豈有所求於王。但欲王之稱藩。一示無外爾。王曰容與相臣圖之、又明日、其相王宗恕來曰、使者之言良是、請以五月五日成行、闍婆有人問王曰、蘇祿來攻、王帥師卻之、今聞歸誠中國、無我闍婆矣、王惑之、秩復走見王、王辭以疾、秩大言謂宗恕曰、爾謂闍婆非中國臣邪、闍婆尚稱臣。於爾國乎何有。使者朝還。天兵旦夕至。雖欲噬臍。悔可及乎。宗恕悚然曰。敬聞命矣。乃入白王、王大會其屬共議、遣亦思麻逸等四人入朝、臨發、王以金佩刀吉具布為贈、秩毅然辭之。此亦不無自譽之辭王顧近侍曰中國使者廉潔乃如是邪。闍婆來人誅索每無厭。況強之而不受邪。爾曹宜效之。秩以涉海萬里不可以無紀、乃與敬之各賦一詩。王大悅書于板中懸之既與王別。丹行至海口。王又惑左右言。令人與亦思麻逸曰。使者不受刀布。爾等必不還矣。秩恐王不喻。復走王所。反覆譬曉之。王曰使者之言如此。予中心釋然矣。王舉酒為別。酹地祝曰。願使者早還中國。願亦思麻逸蚤歸敝邦。秋八月十五日還京師、十六日以亦思麻逸等入 見。錫宴於會同館。巳而遣歸。寵賚其王甚厚云。其所貢物、記此存故事鶴頂生玳瑁、大片龍腦、米龍腦、黃蠟降真諸香、其表用金刻番書彷彿如回鶻書其文鄙陋不足觀。 皇太子牋用銀牋。文與表相類。其地炎熱多風雨。無城郭。樹木柵為固。王之所居若樓覆以貝多葉王綰髻裸跣。腰纒花布。無輿馬。出入徒行。城中人不滿三千家。多業漁。剪髮齊額。婦人衣短衫。僅蔽胷背。腰繫花布。散髮跣足。其物產只吉貝黃蠟降真龜筒玳瑁檳榔。煮海為鹽。瀝椰漿為酒。無稻麥。捕生魚蝦蟹食之。兼食沙糊。沙糊者取樹實為漿澄漉膩如粉食之能不饑。食無器皿。以竹編貝多葉為之。食畢則棄之。番書無筆札。以刀刻貝多葉行之。事佛甚嚴。以五月十三日為節。國人亦於是日作佛事。若有燕饗則刲羊豕雞鵝鳴鼓擊鈸以為樂。此其大凡也先生職在太史願為詳記之以昭 聖化所被之盛濂聞渤泥在西南大海中。所統一十四州。記末一艮有體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占城與摩逸各三十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歷代未嘗朝貢。故史籍不載。至宋太平興國二年。其王向打始因商人蒲盧歇遣使弩使副蒲亞利判官哥心等齎表來貢。元豐五年二月其王錫理麻喏復遣使如前日後輒不聞元有國百餘年亦不復至方今 聖人在上。威德之所被。無遠不屇。 璽書一頒。輒稽首臣順。稽之往古。允謂過之。至若秩等奉宣 德音。辭令所加。足以讋服其心。亦可謂不辱 君命者矣。其事宜書以俟他時修國史者采焉。秩字仲庸、湖之烏程人、敬之字某、某州人、二人協心謀慮、無役不諧、故卒能成功云、
◆銘
五輪沙漏銘
○五輪沙漏銘 【沙漏】
文甚古質詞簡意明
沙漏之制。貯細沙於池而注於斗凡運五輪焉。其初輪軸長二尺有三寸。圍寸有五分。衡奠之。軸端有輪。輪圍尺有二寸八分。上環十六斗。斗廣八分。深如之。軸長尺。圍如初。從奠之。輪之圍尺有五寸。輪齒三十六。軸杪亦傅六齒。鉤三輪旋之。三輪之圍軸若齒。與二輪同。其如初軸。杪亦傅六齒。鉤四輪旋之。四輪如三輪。唯奠與二輪同。輪杪亦傳六齒。鉤中輪旋之。中輪如四輪。餘輪側旋。中輪獨平。旋軸崇尺有六寸。其杪不設齒。挺然上出。貫於測景盤。盤列十二時。分刻盈百。斵木為日形。承以雲。麗於軸中。五輪犬牙相入。次第運益遲。至此神氣舒爽中輪日行盤一周雲腳至處則知為何時何刻也餘輪各有楹附度。中輪則否。輪與沙池皆藏几腹。盤露几面。?刻黃衣童子二。一擊鼓。一鳴鉦。亦運衍沙使之沙之進退則日一視焉此其大?也。初灤水善?。雖爨鼎沃湯。不能為漏。新安詹君希元。乃抽其精思以沙代之漏成人以為古未嘗聞較之郭守敬七寶燈漏。鍾鼓應時而自鳴者。殆將無媿乎。浦陽鄭君永與希元游京師。因知其詳。歸而製之。請余銘、銘曰、挈壼建漏測以水用沙易之自詹始水澤腹堅沙弗止一日一周與天似。鄭君繼之制益美請惜分陰視斯晷。
◆題跋
恭題御賜書後
恭題御製方竹記後
恭跋 御製詩後
○恭題御賜書後 【御書】
昔在乙巳之春、臣濂待罪右史、三月十五日、臥病京師之官舍、不入侍者六日、上優禮侍從之臣如此 上顧近臣黼曰、老宋起居、何久不見耶、黼以病對、且言其致疢之詳、上憂形于色曰宋起居純飭之士、不參以分毫人為、侍予五年猶一日也、不知何以而有斯疾乎、越一日又問曰病勢稍損否、黼對如初越二日又問、黼復對如初、上惻然曰、爾往傳命、俾歸養金華山中、父子祖孫驩然同處、疾必易愈、愈且造朝、國家文翰、庶有賴哉、二十四日黼至導宣 上旨、臣力疾起拜命、越翼日陞辭。 上敕黃門內吏出大府金藉。以束帛賜之。自後侯問之使相屬于道。故事當考時方嚴肩輿之禁。自相國以下至百執事。皆為之請。特令中書造安車。給徤丁六人以載。此尤異數也。二十八日 皇太子以舊學之故、復遣內臣存問、賚以繒幣白金之屬、恩意有加焉。三十日、上道、夏四月十七日方抵金華故居、十八日具謝表一通進 上。并致書 太子。以寓箴規之意。 上覽之再三、喜甚。謂太子曰、此書汝當日誦一過、復親御翰賜書褒荅其文則 上所自製字乃侍臣代書其外封九字內年月六字及花書則 上之親筆也復出官局文綺白繒各一。命 太子署名緘封。遣使者即臣家以賜焉。時六月七日也。惟 上深仁如天、厚澤如地、凡囿于兩間者、莫不沐浴神化、鼓舞至德、以臣之微、亦獲霑被寵榮如此之至、竊伏自念臣本一介書生。應聘而起。即典儒臺。未幾詔入禁中。授太子經。由是峻登記言之職賜服金紫。先後所承恩數。不一而足。今以微疴之故。又勤宸念眷注優異。錫予便蕃。此固上天雨露之滋、一草一木、無不使遂其生成之性、而臣區區犬馬之誠、所以思報效之者。何日而敢忘哉、天保之詩曰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臣敢誦此詩以荅 上賜、復追疏遭逢之盛次賜書後、示諸子孫俾世世母忘 上恩云、
○恭題御製方竹記後 【御製方竹記】
皇帝視朝之暇燕。處武樓中。每詔一二臣隣。諮詢治道時吏部尚書臣詹同在 帝左右。歷談古帝王事。?稽物理而偶及於竹。 帝曰竹之類、其亦多乎、臣同對曰、其類實繁。晉戴凱之所譜至五十餘種、或根如蟠輪、或節若束針、或細則勝箭。或鉅可為舟。有未能歷舉者。大槩其色皆青。其體皆圓也。唯吳越山中有名方竹者。最為佹異。四稜直上。弗偏弗頗。若有廉隅不可犯之色。以故士大夫愛之。往往采而為笻。 帝曰信有諸乎。臣同復對曰、老臣焉敢謬言。既退、獲一枝以獻。 帝摩挲觀之、悅曰、臣同其亦信人哉、於是親御翰墨草方竹記一通。始言品物之夥。中序格致之難。及其末也謂臣同為人俊偉氣象。稽之傳記。智過百人曰豪。千人曰俊。天語之褒嘉。斯亦至矣。巳而詔臣同於端門俾給事中繕書以賜、臣同不勝忭躍、將趨拜墀下、 帝笑曰、卿頭童齒豁矣、何以謝為臣同捧歸裝演、 飾以龍文玉軸、持示太子贊善臣宋濂、臣濂竊自念草莽微臣、侍 帝前十又五年、非此文不知聖祖故事當 帝為文性或不喜書詔臣濂坐榻下操觚受辭終食之頃。入經出史。袞袞千餘言。仰見天光昭回。赫著簡素。皆日精月華之所凝結。敷之為卿雲。散之為彩霞。曾不見神化著見之迹其誠所謂天之文哉臣濂聞之、三代而下。混一寰宇者。若漢唐之高祖。宋之太祖。皆產乎北其勛烈信偉矣而未見以文辭稱今我 皇帝生自南服。天戈一揮。九州內外。罔不臣妾。自天開地闢以來。世之所未有。况乎神藻煥發陰麗陽明。下被萬物。無不仰照。此無他。 皇天欲以文明化成天下。故挺生聖人。度越前代若斯之盛也。然 聖製雖多。未嘗輕以與人。臣同以文學侍從之臣簡在 帝心者久。故特被是賜焉。夫臣以誠而事上 君以恩而逮下。唐虞盛治。一旦復見。三千餘年之後。何其懿哉、臣同宜勒諸金石與典謨訓誥之文並藏、子孫之多、永永傳之無極、記時日以見其重臣同受賜以洪武癸丑歲五月之戊辰。越二十七日、實六月乙未。臣濂謹熏沐而題其後云。臣濂拜手謹記、
○恭跋 御製詩後 【御製詩】
氣莊雅
臣聞自古人君有盛德大業者。其積慮深長。而詒謀悠久。必日與文學法從之臣。論道而經邦。當情意洽孚之時。或相與賡歌、或褒以詩章。或燕之內殿。君臣之間實同魚水非直以為觀美所以禮賢俊示寵恩而昭四方也有如唐之文皇。宋之太宗。其事書之簡編者可以見之矣。 皇明紀號洪武之八年、秋八月甲午、 皇上覽川流之不息。水容澄爽。油然有感于宸衷。陋尹程秋水賦。言不契道。乃親更為之賦。成 召禁林群臣觀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賦以進臣率同列。研精覃思。鋪敘成章。詣 東皇閣次第投獻。 上皆親覽焉復置品評於其間巳而賜坐。 敕太官進天廚奇珍。內臣行觴。觴巳、上顧臣曰、卿何不盡飲、臣出跽奏曰。臣荷 陛下聖慈。賜臣以醇酎。敢不如 詔。第臣年衰邁。恐不勝桮酌。志不攝氣。或愆于禮度無以上承 寵光爾。 上曰卿姑試之、臣即席而飲、將徹、 上復顧臣曰、卿更宜釂一觴、臣再起固辭、 上曰、一觴豈解醉人乎、卒飲之、臣舉觴至口端。又復瑟縮者三。 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為、臣對曰、天威咫尺闇。不敢重有所瀆。勉強一吸至盡。 上大悅臣顏面變頳。頓覺精神遐漂。若行浮雲中。 上復笑曰卿宜述一詩、朕亦為卿賦醉歌、二奉御捧黃綾案進。 上揮翰如飛須臾成楚辭一章臣既醉下筆傾欹。字不成行列。甫綴五韻。 上遽召臣至。命編修官臣右。重書以遺臣。遂諭臣曰、卿藏之以示子孫、非惟見朕寵愛卿、亦可見一時君臣道合、共樂太平之盛也、臣行五拜禮叩首以謝、 上更敕給事中臣善等賦醉學士歌云臣既退竊自念曰臣本越西布衣粗藉父師明訓。弗墜箕裘之業而巳。一旦遭際 聖明。遣使聘起之。踐歷清華。地躋禁近。無一朝不覲日月之光如此者凡十又七年即可作年譜叨冐 恩榮。敻絕前比。所幸犬馬之力未衰。誓將竭奔走之勞以圖報稱。今天寵屢加。雲翰之章。照燭下土。臣竊自靖度何足以堪之雖然傳有之、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去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洪惟 皇上尊賢下士、講求黃虞治道度越于唐宋遠甚、雖以臣之至愚。亦昭被非常之殊渥。六合之廣。其有抱藝懷才者。孰不思踊躍奮厲以揚於 王庭哉。臣按南有嘉魚之詩曰、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序者謂太平之君子。至誠樂與賢者共之也。 皇上恩寵之便蕃。抑過之矣。又按天保之詩有曰、罄無不宜。受天百祿。降爾遐福。惟日不足序者謂臣能歸美以報其上臣雖無所猷為。願持此頌禱於無窮哉。古者侈君之命、勒諸鼎彜、藏諸宗廟、嗣世相傳、以至於永久、臣敢竊援斯義、礲玉為軸、裝禠成卷、什襲珍藏、以顯示來裔、給事中臣善等應制諸詩附錄其後、而賢士大夫聞風慕豔而有作者、又別見左方云是歲九月戊午朔、具官臣金華宋濂謹記、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二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
華亭徐孚遠闇公 宋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夏允彝瑗公輯
彭賓燕又參閱
劉誠意文集(頌 序 跋)
劉基
◆頌
祀方丘頌
平西蜀頌
甘露頌
○祀方丘頌 【并序 方丘】
維洪武三年五月二十日戊申日北至、 皇帝將祀地示于方丘、乃先期九日、潔齋于舊宮詔百僚集射西苑、命之曰、古人有言惟德動天、惟誠感神、故射以觀德、誠於中者必形於外、不可掩也、惟爾庶官各一乃心以致其誠、毋替朕命、?臣自左丞相宣國公以下至於有司百執事、皆拜手稽首曰、敢不敬承 天子之明命、維大江之南土。每夏四五月多霖雨少霽是歲雨作連日。至十有七日乙巳、 皇帝御法駕、率百僚告于 太廟、遂居于齋宮、雨勢未巳至丁未日夜三鼓。有風徐來。淋潦頓收。微月出雲氛霧廓清。 皇帝被袞冕登壇。萬籟無聲。見清霽萬象華燭有輝雅樂瀏亮燎煙不搖百禮既洽。千官肅雍。洋洋乎神明臨之在上。誠意懇至。升降秩秩。濟濟翼翼。穆穆如也。比明竣事。熏風應節。和氣交暢。小大咸喜。知誠德之感格。若合符契。大命所集。 皇天后土信不忒也。於是弘文館學士臣基謹獻頌曰濬哲惟 帝、父天母地、維孝維誠、斯承其意、孝誠既備、物以將之、神鑒在德、匪惟其儀、聖不世出。禮失莫求。弗澄其源。曷清其流。末流之極。禮儀并廢。警句豈無牛羊而不以祭穹祇赫怒。監觀萬方。式昭大命。命我 聖皇。維我 聖皇。克孝克誠。提三尺劍。由一旅興。序次武功先後歷歷奮于長淮。長淮具宗。濟于大江。大江攸同。漢沔既朝。閩浙率從。施及廣海。化外之邦。望風占雲。獻其琛賨。稽首龍墀。蹈舞從容。乃命虎臣。越濟踰河。雲斾霓旌。鐵馬金戈。蹴踏泰岱。憑陵華嵩。鋤秦鏟燕。掃貊滌戎。莫亢我前。莫膺我鋒。斬逆懷降。允恊天衷。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罔不懌懌。戴 天子德。 天子之德。格于上下。既禋于郊。又敬于社。人懷其仁。神錫之嘏圓方所包無不服者超黃邁唐。越商踰夏。小臣作詩。以繼大雅。
○平西蜀頌 【并序 平蜀】
臣聞天命真主、混一六合、必先有以為之驅除、然後收拾以歸其籠、自古及今、同一揆矣、是故冬寒之極、必有陽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大亂之後、必有大治、理則然也、元德既衰、九土糜沸、鴟張狼顧之豪。彌滿山澤。萬姓魚喁。無所籲告。天乃命我 皇帝。肅將武威代伐不道。故一伐而定荊湖。再伐而舉全吳。三伐而海甸廓清。四伐而東粵南閩。悉歸版圖。於是肆伐中原。拾宋掇秦。掣趙拔燕。平中原兵勢其實如此兵鋒未至聲聞先及神讋鬼慄。匍匐俯伏。玄菟青海。崑崙大漠。交阯鐻耳之國。罔不獻琛奉表。稽首闕下。無敢後者。獨明昇竊據巴蜀、雖遣使奉貢而不去偽號。大臣皆請討之。敘出師得大體 皇帝憐其父沒子幼。數遣使招之不至。乃命將帥伐之洪武四年、大軍破瞿塘。敘下蜀亦簡嚴殺其將某。郡邑鎮戌。望風送欵。昇乃率其官屬奉璽印詣軍門請降。?自建國至是凡五年而天下一統何其易耶固知天命有在。而?雄並起。為之驅除也。臣基受恩深厚。無能補報。遙聞捷音。歡喜踴躍。不能自巳。謹撰平西蜀頌一首。雖不足以贊揚聖德萬一、亦聊以寓葵藿向日之忱云爾其辭曰惟彼蜀國開自蠶叢。山川隔閡。與華不通。金牛啟道厥竅斯鑿岷峨岧嶤。始連井絡秦以之霸漢以之王諸葛用之。震驚北方。劍閣倚天瞿唐折地。仰不可攀。俯不可視。蠢茲羗戎憑其險阻罔知天命。大邦是距洸洸虎臣。受命于征。出師桓桓。如雷如霆。如雷如運天子之威廟算先定鬼神莫違用字新靈旗揮揮指山山摧羗人失魂恧若死灰。爰將其臣。奉其版籍。泥首軍門面縛銜璧。六軍奉凱。聲動玄黃黧童白叟蹈舞康莊四海會同豐年穰穰。慶雲甘露。自天降祥。臣拜稽首受天之佑。受天之佑。 天子萬壽。
○甘露頌 【并序 甘露】
起手莊雅不使纖麗
欽惟 皇帝、順天應人。奄有九土。武功既成。文治大洽恪恭天地。孝敬 祖宗。山川鬼神。莫不祇肅。是以億兆歸心。遐邇嚮化。羗夷蠻貊。無有弗庭。 皇帝愈加謙慎深惟上天付?之重。夙夜兢業。思與?臣庶民咸躋雍熙。以承天眷。教誨戒飭諄諄切切日不厭勤於是乎天不愛道地不愛寶醇和至精悉發悉達禾麥呈瑞年穀屢登。倉廩之積。如岡如坻。民用紓矣。邦本固矣。乃洪武四年十月、甘露降于鍾山沾潤草木、瑩若凝脂、美若醍醐、五年十有一月又降、今年仍降如初、臣聞瑞應圖曰、王者德至于天則甘露降。鍾山京國之鎮。帝業所基而甘露每降于茲則天之所以彰我 皇帝之德而引國祚於悠久之意豈不顯顯矣乎。昔者軒轅黃帝。得瑪瑙之甕。甘露降之滿盈黃帝食之而壽今甘露連年屢降。則天之所以壽我皇帝於千萬歲之意。又豈不昭昭矣乎。於是?臣莫不欣懌。百姓莫不蹈舞手相慶。而在廷之臣或為詩歌或為賦頌。以詠盛事。於是臣基謹再拜稽首而獻頌曰、古帝軒轅。德協于天。天降甘露俾服延年。明明我 皇統坤握乾。芟翦豪猾。樹德佑賢。命將出師。廓清四邊滄溟帖濤嶺嶠收煙宏功茂烈。烜赫八埏。郊社宗廟。享祀豐蠲日月星辰。嶽鎮海川。敬罔不至誠罔不宣。寅畏天命。翼翼虔虔匡直臣庶亹亹惓惓惟恐弗及。惟恐或愆。皇天后土。睠顧式堅瑰祥信禎來集連連膏露流滋。如瑤如璿。味奪醴齊。光粲珠蠙高映斗極。深浹重淵。氣味自被之竹栢竹栢鮮鮮被之鳴鵠鶴鵠娟娟璧月宵烱。銀河曉旋天乳耀芒。燁于穹圓霏霏其霧。泥泥其泉。旨旨其飴馥馥其荃。瑞我 聖皇神恬氣全。萬姓率德七曜順躔。 皇壽如山。如黃如玄超三軼五。煥後輝前。小臣作頌。願附史編。
◆序
送宋仲珩還金華序
送黃叔賜歸金華覲省序
○送宋仲珩還金華序 【贈遠】
易不云乎。起語有深意有子考無咎庚子之歲予與金華宋先生俱來京師、時 上渡江未久浙東方歸附。國初事闕略者多載此序以見四公相得之寔先生與子。及予同鄉葉景淵。章三益。同居孔子廟學。惟日相與談笑雖俱不念家。而予三人者。亦皆不能無芥于心。惟先生泰然耳。日與文彥士相從游不倦、人咸異焉時先生有子二人、長曰瓚字仲圭、次曰璲字仲珩、皆克家、?夙以家事付二子久矣故先生得以優游授道于浦江鄭氏之義門。至今又十有五年矣。去年秋七月、予自家重赴京、先生時為翰林侍讀學士、執手相盻睞、喜溢眉目、先生長予一歲、予須髮巳白過太半、齒落什三四、左手頑不掉、耳瞶、足踸踔不能趨、而先生鬢須黝黑唇齒朱貝顏渥丹、步履坦坦不落朝班後、晨起戴星入國史館、握筆寫細字如青蠅頭、日數千、且僕僕走承召命、暮歸作詩文四五、少不下二三、先生素儒、家無嬴僮僕。在京寓舊城。先生□見禮遇而寒素如此去公館彌十有十五里惟次子璲偕一騶者從。夫人又病在寓。璲來往省視父母。且奉母粥藥。不遑朝夕。今年春、長子瓚、遣二孫自金華來、夫人病亦愈、於是先生以事命璲暫還故里、而在朝?公大夫士、咸賦詩餞璲、望其即還。則璲之能善事其父執、善交其朋友者可見、嗚呼然先生末年竟以子累被譴起束二語徵矣若先生可謂有子無咎者矣宜其老而愈康且樂也。璲又工楷篆隸草書賦詩屬文、皆足以纘承家業、故於其行、序以送之且繼以詩、
○送黃叔賜歸金華覲省序 【歸省】
孟子言、君子有三樂、以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為樂之大、豈不以是為係乎天、人人之所願欲而不可得者哉、夫孝子之欲顯父母、心無窮也、顯父母之道、無過乎立身揚名、而鮮有能及其父母之目見、是故君子之急於仕者。良有由也。且父母之鞠子、亦孰不望其能立功立事、超乎?倫之上以光大其祖宗之門戶也哉、故於其初生也、桑弧蓬矢以射四方、不呴呴乎為老婦之慈以嬌之於膝下也、天下之為父母者亦孰無是心哉、而當其生存之時、獲見其顯著、?十百之中、不能二三、信乎其係乎天。而不由乎人也。為人子而知愛其父母、則其中心為何如哉、是故孳孳汲汲不遑自巳、仰馳光而興慕、俯逝水而長懷當此之時、將奚為而可哉、金華黃生、以明經舉于鄉、就試浙江行省、貢于春官、時年二十有二、是歲 上閱天下貢士。此國初特典非常事故存之率多年少。慮其未熟於世故。例廩之國學。使習聞朝廷律令。練達治政。然後授之職。俾勿壞以殖天下之良材。於是生亦與焉。其明年翰林學士宋公濂奉命纂修實錄、生以工書服勞史館。又善於所事。事竣受命伴讀齊府。其年冬十有一月、給假還金華、覲省父母。基與生俱浙東人故翰林?大夫士賦詩送其行、而屬其序於基、夫生曷啻於父母俱存、兄弟無故而巳哉、且又有祖母在、學日進以充其身、又際盛代事聖王。受命侍從哲王。出入禁闥。此人人之所瞻望而不敢覬者。生於是乎兼之其為樂不亦大哉、基既為之序、而繼以詩、且有深望于生、惟異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訓、以接跡於古聖賢而後巳也、嗚呼、生其勉乎哉、
◆跋
書蘇伯修御史斷獄記後
○書蘇伯修御史斷獄記後 【斷獄】
劉公性剛直國初長御史臺見此文亦可見
往歲朝廷慮天下斷獄之未審、用中書御史臺議、遣官審覆論報、僕時居山間、聞人言之山嶽震疊、如雷雨之將至、陰風鳴條、飛電爍目、豪民猾吏、竄伏如鼠俱自期不能免、而銜冤抱痛之民莫不伸眉引項、若稿葉之待滋潤、及其至則風止雨霽、望者如敗軍之歸。而畏者如鷹隼之脫絛而得扶搖也。則怪而問于老成更事之人苟僅視成案何名平反然成案每不可得反反之又有失出之咎耳咸曰斷大獄必視成案。苟無其隙不得而更焉因退自太息曰、苟如是。烏用是審覆者為哉。於是大信刀筆之真能生死人矣既又聞諸人曰、非朝廷意也。奉命者之不恪耳。及觀國子博士黃先生所敘御史蘇公慮囚湖北所平反事。曷嘗拘於成案哉然後知賢人所為。固與眾人異矣。夫以一湖北之地。公一廵歷。而所平反者八事。所擿豪右之持吏而尼法者又數事。豈他道之無冤民耶。無蘇公而巳矣僕往嘗觀于牧民之以簡訟名者。之其庭草生於階視其几塵積于牘徐而訪于其鄉。察其田里之間則彊梁橫行。怨聲盈路問其故曰、官不受詞無所訴受之而巳矣。大吏至則曰官能不生事。民譁非官罪也。則皆扶出之訴者悉含詬去。則轉以相告無復來者。由是卒護簡訟之名。嗚呼。輿圖廣矣。不皆得蘇公彼上報于朝廷者。又將獲簡事之賞。然後怨憤之氣、拗而為鬪殺、激而為盜賊、鬱為災沴、上應乎天誰之咎哉嗚呼使人人如蘇公、刑期于無刑、不難矣明天子在上。庶其見之則求諸老成以為典刑舍是編其奚適哉。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終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
華亭陳子龍臥子 宋徐孚遠闇公 宋徵璧尚木 彭賓燕又選輯
攜李王言遠庭參閱
王忠文公集(序 記 詔誥 議 疏)
王禕
◆序
送胡仲淵參謀序
送鄭仲宗序
○送胡仲淵參謀序 【參謀】
至正十五年二月、有詔命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恩寧晉公鎮御饒城、公幕下有文武士曰胡君仲淵、實預在行、君之學、本於仁義禮樂、而於天文兵法術數技藝、靡不精通、?有用之材。而其志慨然欲以功名自見者也先是溫之戍卒殺其守帥、據城以畔元制行省大吏皆得辟冪下士用其計策如劉誠意亦常為浙江冪客討方氏是也時公以浙東元帥往討之、訪得君龍泉山中而問策焉、君以謂溫城險而賊守固可以計取不可以力攻公一用其謀畫。賊果就擒。故溫城之平。公之功。君之策也。及是公有饒城之命。復倚君參謀軍事、而饒處江湖之會。最為江浙屏蔽。自數年來。鞠為盜區。斯民生業。蕩析殆盡。今遺孽尚在。軍旅仍戒嚴。殺戮撫綏之際。誠主帥所宜慎。以公之明决。而君以沉機邃略濟之。吾知寇不足平。民不足安矣是以君子既多公能求士為國、且益望君必將為知巳盡相與以有成也。君嘗為禕言。今天下之弊極矣。南北用武。未有休息、元之失馭在將帥各行其意不稟朝命而將帥之權不相統一朝廷之賞罰不能明信。此殆不容言矣。至于軍卒之單寡。而無所於調發。錢粮虛匱。而無所於徵需。變而通之則其有術。夫軍旅錢粮。皆民出也。而今日之民。其困巳甚。誠使常徭橫斂。悉不復以病民。止令民有田者。苗米十石。出一人為兵。而就食之能用此策以今江南一小郡亦足養二萬兵矣以一郡計之米二十萬石當得精壯二萬人軍無遠戍之勞官無養軍之費而二十萬之糧固在也又减而計之。當亦不下糧十五萬。兵一萬五千。行之數年。可使所在兵強而財富矣其操識持論。異于尋常。大抵此類。而固亦未遂於施用也。嗚呼。自我世祖皇帝平定天下。建不拔之基。以開長治久安之道。規模宏遠矣。其制度紀綱之法。後世所?憑藉。夫何僅及百年。而天下遽已日入於敝。若或不可支持。甚而理財制兵之術既窮。末流之弊千古一轍然亦何□振起耶皆坐視而不卹是豈事變終不可為乎抑亦任當世之責者未之思焉耳宋儒有言管仲復生商鞅不死天下乃可得而治其言雖失於有激。世間未必無王葛之才但不能拔之泥途委以事任耳然而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意者變通之術誠不可以非其人以任之。諸葛孔明王景?之流不世出此有識之士之所為深慨也。今天子在位日久。圖治日切。方舉?策以收太平之功。士之懷奇見而欲立功名者。寧能不見於設施。而有不盡用之歎耶。匪朝伊夕、參政公行大用、君之所自見、必又有大於今日者矣、於其行、禕故道夫人之所望於君者、序以為贈焉、
○送鄭仲宗序 【詔徵富民】
上之三年夏、洪武初盡徵富民至闕量才而用之詔徵江西諸郡縣民凡稱大家者悉赴闕。既集闕下。則造之於廷。而親訓諭之。凡天地陰陽性命仁義古今治亂盛衰紀綱法度賦稅供給風俗政治得失之故諄諄焉。累數千百言。又恐其或遺忘而不能詳也。則刻而為書。以摹本分賜之乃六月十三日庚午、 上御奉天門、孝陵銳意欲興教化于此一事亦可節見當時上下不隔如此翰林臣宋濂臣詹同臣王禕、及起居注臣陳敬、奏事畢賜坐、從容問曰、卿等知朕所以訓諭斯民之意乎、臣禕謹對曰、自古帝王、皆身兼君師之任、君以治民師以教民、三代而下、為人主者、知為治而不知為教、今 陛下主天下為治之道巳備、而又集凡民而訓諭之、耳提面命、不啻嚴師之於子弟、此政古昔帝王教民之意也、又問卿等亦嘗見鄉人有論否乎、臣濂對曰、臣鄉人浦江義門鄭氏實來受訓諭為臣言、 陛下教之之旨甚至。今還且將以所賜書重刻而摹之。使其鄉里之民家有是書。以廣宣 聖意。越數日仲宗來請別。且求言以為贈。仲宗即所謂義門鄭氏者夫仲宗之來。既承 聖天子之丁寧告戒。至詳且悉。天下之言。宜莫有加之者矣。而顧又求言於禕何耶。禕也聞之。三代之民。人有士君子之行豈必皆上之人。匡直輔翼。而振德之哉。?其性質本善。而又薰陶漸磨之素至。故一鼓舞間。莫不興起於為善。而比屋可封之俗成矣。今仲宗之家。十葉聚食。譪然有仁義之風。庶幾一家之三代。今又昭受聖訓。而且圖使鄉里之民。同興於仁讓上下相成如此。豈非三代之君民者與夫紀述上德而推揚之以風厲乎四方者史臣之職也禕故具志其事。書以告仲宗。若仲宗才學之懿行役之勤。則凡賦詩者當能稱誦之。茲不復道
◆記
錢清江浮橋記
○錢清江浮橋記 【水利】
錢清江。古名浦陽江、俗名小江、在山陰東北五十里江北則蕭山境也、禹貢三江既入、韋昭注三江者松江錢塘江浦陽江也。十道志云、婺州浦江、一名浦陽江、?江之導源。實出於此。北流一百二十里入諸暨溪。又東北流繇峽山直入臨浦灣。以達于海。十三州志云、江水至會稽、與浙江合、自臨浦南通浦陽江、亦謂繇臨浦而北。則達浙江而入海也。而酈道元水經注云、浦陽江導源烏傷、東逕諸暨、東流南屈、又東廻北轉逕剡縣、又云浦陽江東北逕始寧、又云東逕上虞烏傷、今義烏浦江。乃其故地。謂之導源信矣。始寧即上虞、剡縣今嵊縣、信如其言。以為東廻北轉。則是自山陰會稽泝曹娥江繇上虞至嵊縣也。非也。又云、餘暨之南、餘姚西北浙江與浦陽江同歸海、餘暨即諸暨距餘姚二百餘里、謂餘姚西北浙江入海。亦非也。又云臨平江上通浦江、下注浙江、臨平在浙江之西。其源殊別。謂浦陽江與之通尤非也。?道元之論。以謂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故川舊漬。難以取悉。道元北人故敘江南諸水皆?又未嘗身履浙江以東故其誤如此案地理志、柯水東北逕永興東與浙江合。謂之浦陽江。永興即蕭山。而山陰北二十里有柯橋。其下為柯水。注于江。然則浦陽江發源浦江。逕諸暨入臨浦。而後合柯水。繇蕭山以達於浙江。而為海。古今?不易也其復名錢清者。後漢劉寵作守。郡中大化。及去山陰。有五六老叟人齎百錢送寵。寵為人選一大錢受之。尋投諸江。故後人因名江曰錢清今俗唯稱錢清。而不復道其為浦陽者。地因人而著也。江自臨浦而東若干里。是為柯水所注。即所謂錢清。其地控驛道。而江流至是勢以益大。又潮汐之所經。操舟而渡。動致覆溺舊有浮橋。?比舟為梁以濟不通。而近歲廢不治。厲深濟盈。涉者告病。至正十七年秋、寧夏吳君、以憲臺行軍都鎮撫分鎮蕭山山陰兩縣、覩橋之廢、慨然歎曰、是不亦有司之缺失歟、亟命裒民戶之義助、斥公帑之羡儲、計其物力、度程而新作之、凡為舟十有二、上架板庋相屬以為梁、其長三百有六十尺、廣十有七尺、聯之以鐵絙絙如橋之長。而維其兩端於南北隄使梁常比而梁常屬與波濤相上下雖水湍悍。而往來者固無虞。人莫不以為利也。橋成眾欲書其事於石、以永君惠、而又以文屬之禕、古者宸角見而雨畢。則除道。天根見而水凅。則成梁。橋梁之修。有司之常事耳、今會稽憲臺治所號稱會府、而錢清當四會之衝、橋以濟人、厥繫斯重乃皆坐視其廢曾弗之顧、君方挈兵民二枋以護臺治、威望素著、而且以惠利及物為先務、故茲橋以廢為成、有所不難、夫焉可以有司之常事例論乎、是故門關道路、廬館舟梁、修除以時、非直為觀美也、凡以通國野、敬賓旅、恤老幼、遷有無、實三代為政之法、而周官又謹著之、當時覘陳議鄭、皆不越是而近世亦有以驛傳橋道觀人者。今君之于橋役、不以諉之有司、而汲汲力成之、其可謂善為政矣、君名買里古思、字善卿、起家進士、調紹興錄事司達魯花赤、今擢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經歷、仍留鎮山陰蕭山云、
◆詔誥
擬封諸王詔
定嶽鎮海漬名號詔
開科舉詔
免租稅詔
封安南占城二國詔
招諭擴廓帖木兒詔
阿都刺除回回司天少監誥
○擬封諸王詔 【封建】
朕荷天地百神之靈、祖宗之福、起自布衣、囏難創業、惟時將帥用命、遂致十有六年、混一四海、功成治定以應正統、考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長者必正位儲貳、若其眾子、則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明長幼之分、固內外之勢者、高廟二十餘王先封十王各王要地以蕃輔王室朕今有子十人、前歲巳立長子為皇太子、爰以今歲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為秦王第三子為晉王、第四子為燕王第五子為吳王、第六子為楚王、第七子為齊王第八子為潭王、第九子為趙王、第十子為魯王姪孫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自時諸王官屬甚設相傳秩各二品後稍裁减云設置相傳官屬、凡諸禮典、巳有定制、於戲眾建藩輔、所以廣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尚賴中外臣隣相與維持、弼成政化故茲詔示、咸使聞知
○定嶽鎮海漬名號詔 【嶽瀆名號】
詔曰、自有元失馭、?雄鼎沸、土宇分裂、聲教不同、朕奮起布衣、以安民為念、訓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以正、永惟為治之道、必本於禮、考諸祀典、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號、歷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不然有天地自然之神有人鬼之神人鬼之神或可以名號褒之天地自然之神不宜輕有加秩聖祖此詔所以度越千古夫嶽鎮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闢、以至于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於上帝、幽微莫測、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至如忠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人神、正名分、不可以僣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嶽鎮海瀆、並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郡縣城隍神號、一體改正、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在聖祖巳有酌議先師封號之意矣在于世廟乃决意改正二聖實同揆也其孔子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庶幾人神之際、名正言順、於禮為當、用稱朕以禮祀神之意、故茲詔示、咸使聞知、
○開科舉詔 【科舉】
詔曰、朕聞成周之制、取材于貢士。故賢者在職、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風俗淳美國易為治、而教化彰顯也、漢唐及宋、科舉取士、各有定制、然但求詞章之學、而未求六藝之全、至于前元、依古設科、待士甚優、而權要之官、科舉人才盡於此詔矣所望當塗以前元為殷鑒每納奔競之人、辛勤歲月、輒竊仕祿所得資品、或居舉人之上、其懷才抱道之賢、恥於並進、甘隱山林而不起、風俗之弊、一至于此、今朕統一中國、外撫四夷、方與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慮官非其人、有傷吾民、願得賢能君子而用之、自洪武三年為始、特設科舉以起懷才抱道之士、務在經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稱、其中選者朕將親策千庭、觀其學識、品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學出眾者、待以顯擢、然自此詔舉制科僅一次即罷不舉又十餘年而復行焉使中外文臣、皆繇科學而選、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敢有游食奔競之徒、坐以重罪、以稱朕王?貝實求賢之意於戲、設科取士期必得於全材、任官惟賢、庶可成於治道、咨爾有眾、禮予至懷、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免租稅詔 【租稅】
?聞自古帝王、必資民力、以助成戈?止功、故國家尤當以恤民為先務朕為億兆主、甚欲吾民同樂於天地間、即位以來、于今三年、各處郡邑、雖嘗免其租糧、尚慮凋敝之餘、未能蘇息、其應天太平鎮江宣州廣德滁州和州、聖祖優卹建義之地時時有加不止此一詔也當創業之初、錢糧供億、實為浩繁、賴此數郡、以足國用、遂致平定四方、念其勤勞、何時忘之、深宜優卹、應天太平、巳嘗免其稅糧二年、鎮江宣州廣德滁和、巳免二年、此七處今年夏秋稅糧、再行蠲免、徽州嚴州金華衢州處州廣信池州饒州廬州、以次歸附供給、皆為煩勞、此九處今年夏稅秋糧、亦皆蠲免、其河南北平、近入版圖、重念其民、久罹兵革、疲困為甚、山東與河南地方相接、其民宜加培養、庶使河南之民、得以相資為生、山東巳嘗與免二年、河南北平、巳免一年、此三處今年稅糧、並行再與蠲免、朕以布衣起事、民間艱苦、無不周知、今所優免、姑以凋弊之處為先、所在有司、其尚謹於奉承、以體朕恤民之意、
○封安南占城二國詔 【安南占城】
皇帝詔曰、朕居中國、統天下、法古先帝王、一視同仁、每欲使四夷俱安、近者海外諸國、皆來臣服、貢獻方物、夷狄相攻中國之利聖祖此詔真上世人主所罕及也占城上言安南出兵、連年侵境、朕未知實否、今為爾兩國言之、和睦隣境、乃保國之善道、故善為國者、各守其封彊、各安其民人、上順天道、天必祐之、世道得以久長、若各不安分、搆怨交兵、縱其君長身雖無損而害及生民、又何利乎、甚而至于天地神人、同憤共怒、其患將有不可測者、此豈保國之道哉、朕為天下主、治亂持危、理所當行、今遣使諭爾兩國、若彼此果有所爭、當即罷兵以和睦隣境為念、畏天保民、安疆土以永傳于子孫、豈不美歟、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招諭擴廓帖木兒詔 【招諭】
自昔帝王之得天下、當大業垂成之際、尤必廣示恩信、雖素相仇敵者、亦皆兼收而並用之、擴廓帖木兒即所謂王保保也 聖祖以其不屈雅敬之屢與書招徠而不至也所以法天地之量、而成混一之業也、朕自起兵淮右、收攬?雄、平定華夷、唯西北邊備未修、?以擴廓帖木兒、猶守孤忠、保其餘眾、居于沙漠、以為邊患、在我則為邊患在彼明為守忠聖人之言能恕巳量物如此朕甚念之、茲用特與寬宥必能知時達變、慨然來歸、其所部將士、多我中土之人文武智能、朕當一一用之、有願還鄉里者聽、其賀宗哲孫翥趙恒等、果能贊其來歸、其功非小投機之會、間不容髮、朕言不再、其審圖之、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阿都刺除回回司天少監誥 【曆法】
天文之學、其出于西域者、約而能精、雖其術不與中國古法同、聖祖初立司天監四曆回回其一以其術精也後亦罷不立然以其多驗、故近代多用之、別設官署以掌其職、?慎之也、以爾阿都刺、敏而多識、回回天文之說、實世守之、朕仰觀天象、敬授民時、乃循近制、仍設其職、而命爾復居厥官、爾尚勤於推測、謹於敷陳、恪守攸司、以稱予意、
◆議
泉貨議
○泉貨議 【泉貨】
天下之物。以至無用。而權至有用者。泉貨是也。謂之泉者言其形。謂之貨者言其用。其制先有銅錢。後有楮幣。銅錢之制。自五帝三王。下更歷代。莫之有改。其為法最古。而楮幣之制。所謂關會交鈔者。又所以權錢。而行金。宋之末造也。之二物者。握之非有補于暖也。食之非有補於仙也。而先王以守財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命之曰衡。於國家者。恆賴以為生民之大命。而不能以一日廢。一日或廢。則國家之命。幾乎息矣。故曰以至無用而權至有用者。泉貨是也。國朝因時制宜、此文亦元時作襲近代之法、一切用鈔、而錢盡廢不用、自中統至元鈔之行、且一百年、中更至大、雖嘗改法、然旋亦即復舊、乃自頃歲之中統交鈔重其貫陌、與至元寶鈔相等並行、京師復鑄元起沙漠本是陰類故宜用鈔不宜用錢用錢則國多故 聖祖初起亦制鈔法後卒不行?亦氣數使然也至正新錢、使配異代舊錢與二鈔兼用、其意殆將合古而達今、而不知適以起天下人心之疑夫中統本輕。至元本重。二鈔並行。即民必取重而棄輕鈔乃虗文。錢乃實器。錢鈔兼用則民必舍虗而取實故自變法以來。民間或爭用中統。或純用至元。好惡不常。以及近時。又皆絕不用二鈔。而惟錢之是用。可見錢便鈔不便矣而又京師鼓鑄尋廢。所鑄錢流布不甚廣於是民間所用者悉異代之舊錢矣嗟乎。二鈔者國家之所用。而民則以為棄物而弗之用舊錢者國家未嘗專以為用。而民爭相寶愛而用之。是天下之民。反操國家之柄。而國家之命。巳下制於民。泉貨之弊。莫此時為甚矣。詔旨屢飭、禁令愈嚴、民頑然相視、而弗之恤、而上之人、亦坐視其法之弊、舉無策以捄之、民情所至。如水就下。勢之趨嚮。不可復遏。是故善為天下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以為利。上之人何故而不為。此言行省也今外宰相得承制行事、亦既審察民情、即江淛省府治鼓鑄、絫月之間、國用頗賴以資給、則其為效。固有不可誣者。然其所鑄兩當十大錢、止用于杭城、而不足以行遠、間有流布諸路者、抑亦易視之弗信、泉貨之弊自若也、愚竊以為今日鈔法。宜姑置弗問。而錢法當在所速講。錢法之議有二。一曰廣開鼓鑄。國家鑄大錢以權一時之急可耳久之未有通行者二曰罷鑄大錢考之史傳漢郡國皆得開鑄。而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唐亦即出銅所在置監。天下鑪九十有九。宋鑄錢總二十六監。而諸路所鑄。其數多寡各有差。其法皆為不可廢。賈誼所謂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姧。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者此謂不可使民私鑄耳非謂官不當廣鑄也夫錢便於貿易。而銅不便于轉輸。轉輸不便。故即其所出而鼓鑄。貿易相便。故隨其所在而流布。此勢之必然、而國朝至大中、亦置江淮等六監、此可見鼓鑄之開當廣矣。自周景王楚莊王欲鑄大錢。其臣即以為非。漢之赤厂?久以一當五。王莽之大錢五十。蜀之直百。後周之當千。唐之乾元。後唐之永通。宋之熙寧。皆為當十大都一時苟且之為張商英言當十錢。自唐以來為害甚明。?大錢質輕而利重利重故盜鑄者多質輕故寶愛者少小錢費厚而利均費厚故盜鑄者少利均故貿易者平此亦勢之必然。故歷代大錢。皆旋踵而廢。而至大人錢。今亦存者無幾。此可見大錢之鑄當罷矣。由是言之。鼓鑄不可不開。而監局之置。不可不廣。大錢不可不罷。而小錢之鑄。不可不多。為今之計。無踰此者。且今江淛地大物眾。省府鼓鑄。固必仍舊。其浙東西江東閩中諸路宜各斟酌所在、分置監局、或一州二州。即為一罏。而凡所鑄錢必以漢五銖。唐開元。金大定。宋大觀。及今至正小錢為則。其大錢更不復鑄夫鼓鑄廣則造錢多而人易致小錢多則稱物均而人知貴易致則其用不匱。知貴則其行可久。推而放之。其法將偏諸天下而準。固不特江淛一省而巳。至于權銅有禁。尤當加嚴。宜如唐制佛像以鉛錫土木為之故事當唯鑑磬釘環鈕得用銅餘皆禁絕又民間所有銅。皆得入官。官為鼓鑄。除工本之費。更取其三而以七歸于民。而又鼓鑄之餘。關防嚴密。製作精緻。定其輕重而有度。平其出納而有常。如是則今日之錢。可流地上。異代之錢。將不銷自廢。夫伸國家之命、以復古之道、因民之利、以遂民之生、計宜無踰此者、上之人胡為而不亟行也、抑嘗因是復有其說、古者三幣。珠玉為上。黃金為中。白金為下後世或為二幣。秦制黃金以鎰為名。及銅錢是也。今誠使官民公私並得鑄黃金白金為錢金銀為錢前代未有其制惟外夷用之然當今黃金白銀為通幣則亦不湏範之為錢矣因其質之高下輕重而定價之貴賤多寡使與銅錢母子相權而行當亦無不可者。且今公私貿易。若干銅錢重不可致遠。率皆挾用二金。廢鈔用錢此元運將衰之徵籍使有司不明立之制而使之用公私之間。有不以之為用者乎。是則黃金白金為錢、與銅錢並行。亦所謂因其所利而利之者也。或者顧謂廢錢而用鈔。實祖宗之成憲。而于術數之說為有符今唯用錢。無乃稽之典章。驅之圖讖。有相乖違者乎。是不然。天下之法。雖聖人不能使之久而無弊。及其弊也。固未嘗無法以捄之。論而通之。存乎人焉耳。而可泥于拘孿之見。偏於尋常之論哉。記曰一弛一張。文武之道、夫弛而不張、張而不弛、要皆非先王之所以為天下者、弛之張之、與時宜之、斯為善矣、嗟乎、當今時事之急可言者眾矣。然孰有急于泉貨者。故述斯義、庶上之人得採擇焉、
◆疏
祈天永命疏
○祈天永命疏 【祈天永命】
忠文公在本朝惟此一疏載于家乘故存之
臣自古帝王定天下、成大業、必祈天永命、以為萬世無疆之計、所以祈之者、人君修德而巳、君德既修、則天眷自有不能巳者、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此之謂也、修德之要有二、忠厚以存心、寬大以為政、二者君德之大端也、是故周家以忠厚開國、故能垂八百年之基、漢室以寬大為政、故能成四百載之業、簡策所載、不可誣也、欽惟陛下、負不世出之資、奮大有為之志、艱難十年、大業巳成、周之文武、漢之高光、葢無讓焉、臣竊聞之、人君莫先于法天道。莫急于順人心。夫上天以生物為心。故春夏以長養之。秋冬以收藏之。皆所以生物也聖祖政令嚴明故此以寬厚進規其雷霆霜雪有時而搏擊焉。有時而肅殺焉。然皆暫而不常。向使雷霆霜雪無時而不有焉。則上天生物之心息矣。人君體上天生物之心。故一動一靜之間。務合乎天。不然。則天必示之變異以警戒之。人君誠能修德。則豈不足以當天意。而承天眷哉。此臣所以願陛下之法天道也。夫民恃君以為生。故人君視民之休戚。必若巳之休戚。以君民同一體耳。古者藏富於民。言取之有節。則民生遂而得其所。陛下近發德音。减茶課。免軍需。蠲邊郡之租稅。民心咸悅。得以遂其有生之樂。然浙西既平。租稅既廣。科歛之當减。猶有可議者。此臣所以願陛下之順人心也。法天道。順人心。則存于心者。自然忠厚。施于政者。自然廣大。祈天永命之道。未有越此者。今建國之始。方將立法垂憲。以定一代之典。制度禮文之事。可議者固多。未敢悉數。謹舉帝王為治之大要以聞。無謂老生之常談而不加覽焉、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